刊登日期:2024/5/22
作者:傅柏勳
責任編輯:傅柏勳
核稿:張增瑜


“科技的演變不是隨機的。在我們所有創造的科技背後,都隱藏著一個特定目標, 而那個目標就是競相爭奪我們的注意力。It's not evolving randomly. There's a hidden goal driving the direction of all of the technology we make, and that goal is the race for our attention.” — Tristan Harris

2017年,Tristan Harris(特里斯坦·哈里斯)在 TED 大會上提醒了人們《科技公司如何控制你的注意力 How a handful of tech companies control billions of minds every day》。這提醒之所以珍貴,在於 Tristan Harris 過去曾是 Google 的倫理設計學家,研究在符合道德的前提下,如何控制人們的思想。

Tristan Harris 曾在史丹佛大學的說服科技實驗室(Persuasive Technology Lab)學習,該實驗室透過了解使用者大腦運作,研究如何獲取人們的注意力。很顯然,我們容易沉迷於網路世界,並不是偶然,也不完全因為我們無法自我控制,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上癮機制所致。

或許這可以解答為何 TikTok 在短時間內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明明新興的影音平台眾多,為什麼只有 TikTok 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原因在於它的兢爭力來自強大的機制——使你快速上癮的演算法。這套演算法會精準地餵食你足夠刺激你大腦的影片,使大腦無法自拔。而這套機制之所以強大,來自大量的用戶數據,TikTok 每天監視和監控我們的選擇和習慣,用這些數據來訓練、優化演算法,使人們更容易沉溺其中。


Tristan Harris / Photo Credit: TED

“科技並不是中立的,它變成了看誰可以更深地滲入使用者腦袋的比賽。Technology is not neutral, and it becomes this race to the bottom of the brain stem of who can go lower to get it.” — Tristan Harris

為什麼每個網頁和應用程式都要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呢?原因是它們背後有著同一套商業模式,要麼試圖誘使我們直接購買,要麼影響我們的注意力以購買它們所曝光或推薦的產品和服務,而推薦的動力源自於廣告商投入的經費。廣告商希望更精確地定位他們的目標受眾,影響他們的購買行為,讓他們買單,一切都是為了利益。這些平台不對我們負責,不對內容負責,它們只對極大化吸引注意力負責,只對極大化利益負責。

你的注意力,說穿了是你的時間,說穿了就是你的生命。但是,你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或者說你的時間是有限的,市場就這麼大。Netflix 的 CEO 曾說:「我們最大的競爭者是臉書、YouTube 和『睡著』」,表明這些平台都在爭奪我們有限的注意力。因此,會讓你感到欲罷不能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是場注意力的爭奪賽,你的時間是這些平台的獎品。由於背後存在龐大的利益,成癮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嚴重。

電影《鐘點戰(In Time)》描述了將時間視為極端寶貴資源,並以此為基礎建構充滿階級差距和社會不公的未來社會。人們透過工作賺取時間,將時間作為貨幣,用於支付商品和服務。當時間耗盡時,身體會立即停止運作,變成灰燼。其實,我們現在就往這個方向發展,儘管我們尚未研發出直接以時間進行消費的技術,仍需以「金錢」做為計價方式,但時間作為有價值的資源這個概念已在這個機制中得以實現。如果你還沒察覺,你可以打開任何一款遊戲 app,你會發現它總是要你觀看廣告來達成任務,當然,你也可以付費來取消廣告。你的時間等於你的金錢,你的金錢可以購買你的時間。

“所以孩子們每天要東拍拍、西拍拍,拍牆壁、拍天花板,不然當天他們會渾身不舒服。這根本不是真正的交流。So they have to get through taking photos of just pictures or walls or ceilings just to get through their day. So it's not even like they're having real conversations.” — Tristan Harris

成癮影響了我們的時間規劃。這套經過設計的機制目的是將我們綁定在它的平台上,因此現代人每天需要開啟多個應用程式,東按按、西按按,低挑戰的去滿足某些條件、解開某些任務、得到某些頭銜。對比現實生活的不可預測,這套機制讓人們在短時間獲得滿足感,吸引人們持續將時間、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其中。轉眼間,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過去了,而我們實際上什麼都沒得到,得到的只有「期待透過低付出獲得高滿足」的心態和習慣。然而,這並不是真實的世界,這種「速成觀念」將大大的影響個人的學習和成長。

除此之外,它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在虛擬世界,我們可以根據自我期待的形象塑造一個「虛擬的我」,用這個形象與網路上的人交流。然而,「比較」並不會到了虛擬世界就消失。在交流中,我們希望獨一無二,希望被尊重、被喜愛,這時候就是平台提供的頭銜、外觀發揮作用的時候了。隨著越來越多的投入,人們甚至無法將「虛擬的我」與現實分離開來,成本太高了。因此,為了維持這種形象,人們犧牲現實生活的時間去工作,來維持「虛擬的我」的形象,而這正是這套機制期待的結果。

然而,虛擬的我建立起的人際關係並不能完全與真實世界連結,並難以產生真正的、深度的交流。Tristan Harris 舉了一個例子:Snapchat 的特色功能會告訴你,你和朋友兩人之間連續不間斷地聊了幾天。換句話說,它提供的是一種兩人都捨不得放棄的東西。如果你是年輕人,擁有連續 150 天的聊天紀錄,你不會想讓紀錄就此中斷。當孩子度假時,會把密碼給 5 個朋友,請他們幫忙維持聊天記錄。他們大概有 30 種類似的東西要維護。換句話說,社群媒體和社交平台並未真正連結起我們,反而使我們越來越遠。

“激怒你也是一種有效引起你注意的方式,因為就算我們不想生氣,它還是會發生。Outrage is a really good way also of getting your attention, because we don't choose outrage.” — Tristan Harris

值得注意的是,激怒你也是引起你注意非常有效的方式,而且大部分的人不知道這點。當我們因某事感到憤怒,我們的注意力就大量集中在這件事上,這正迎合這套機制的需求。我們的情緒需要出口,這些平台就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宣洩空間,我們可以在上面發表看法、分享見解,吸引更多有相同情緒的人加入,或是激起不知情的人們加入,最終獲勝的是擁有更多流量的平台。Tristan Harris 提到「如果 Facebook 可以在向你展示令人憤怒的消息,以及令人平靜的消息之間進行選擇,他們會選擇向你展示令人憤怒的消息。」

我們在憤怒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就暴露在毫無抵抗力的狀態。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媒體喜歡報導政治人物的失言、負面刻板印象的言論、人們的衝突與矛盾,甚至分享未經證實、偏激的、仇視的訊息,製造假消息,即便萬夫所指。因為當你憤怒而進到他們平台罵人的時候,它們就贏了,下次它們仍會選擇這麼做。它們善用了這套機制。

「這個世界不是瘋了,而是瘋了的人特別大聲。」這套機制鼓勵所有人分享煽動情緒、令人發怒的訊息,鼓勵人們「肉搜」和「出征」,讓情緒在網路上因轉傳而不斷被放大。這套機制讓極端的、瘋狂的想法和行為有了生存和廣泛傳播的空間,彷彿這些聲音代表多數。最終,我們得到了一整個憤怒、激進的網路世代,我們得到了一個充滿猜疑、互相攻訐、分裂、癱瘓的社會。這不是偶然,而是刻意地被操弄和挑起的結果。這不僅僅是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問題,而是整個機制和系統的問題。在這個機制和系統下,社會幾乎沒有防禦力和抵抗力。

“我認為沒有其它事比這問題還要緊急,因為這個問題潛藏在所有問題之下。它不僅剝奪我們的自主權,還浪費我們的注意力,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交流方式,改變了我們的民主制度,而且改變了我們想要與他人交流、維持關係的能力。這影響著每一個人,因為十幾億人的口袋裡都有一台這東西。I don't know a more urgent problem than this, because this problem is underneath all other problems. It's not just taking away our agency to spend our attention and live the lives that we want, it's changing the way that we have our conversations, it's changing our democracy, and it's changing our ability to have the conversations and relationships we want with each other. And it affects everyone, because a billion people have one of these in their pocket.” — Tristan Harris

這個機制的代價實在太高了。當我們的注意力被奪走,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生命被奪走了。此外,我們深知一連串的選擇構成了我們的生活,塑造了我們的人生。因此,這不僅僅是關乎你的注意力,也不只是你的選擇被影響。當人們的習慣和思維方式被改變了,不僅改變了個人的未來,它的影響是排山倒海的。

當前世界正面臨著各種複雜挑戰,無論是氣候危機、糧食危機、區域衝突還是人權議題,都需要每個人的關注,更需要我們攜手合作才能克服。然而,當我們的注意力被可愛動物的影片吸引、生活被手機上跳出的優惠資訊所支配時,這些重大議題就會不斷被擱置。解決這個問題正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

這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在過去,許多議題與挑戰最根本的解方往往是「教育」,然而當解決之道直指教育時,好像它就變成了無解的難題,因為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無法解燃眉之急。現在,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能夠改變我們接收資訊的方式、關注事情的方向以及思維模式。我們找到了除了教育之外,當下能夠採取的最積極的行動!


Three radical changes to technology and to our society / Photo Credit: TEDxTaichung

“道德說服存在的唯一前提是:只有當說服者的目標和被說服者的目標一致時才存在。The only form of ethical persuasion that exists is when the goals of the persuader are aligned with the goals of the persuadee.” — Tristan Harris

諷刺的是,這部 2017 年的影片所提出的影片,以及其他數不勝數的警訊,到了現在仍然適用。如此急迫的、每分每秒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問題,如此大規模的、影響著全球十幾億人口的問題,在利益面前仍不值一提。看看現在,我們並沒有跑贏時間,我們任由人們被這套機制影響,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時間在這場競賽中被奪走、被浪費的更加嚴重,彷彿要榨光我們每一絲注意力,影響我們每一個選擇和自由意志。2017 年的警訊彷彿只是過去的「預言」,預示著我們當下身陷的「災難」。我們不能任由這現象不斷重演,我們需要對科技和社會做出三個根本性的改變。

首先,要認知到我們是會被說服的,就像是啟蒙運動。我們必須認知到這是科技發展和資訊傳播的新篇章,我們必須認知到我們是容易被說服的,我們的大腦容易受到資訊的影響,我們的情緒容易受到刺激,並且意識到這套系統隨時在以這套機制企圖左右你的注意力和選擇。

第二點是我們需要新的模式和問責制度。道德說服或倫理說服(ethical persuasion)是指以合乎道德標準的方式引導他人接受某種觀點、行為或決定,旨在建立長期信任和良好關係,促進合作。它與不道德的欺騙或操縱手段有所區別,並非只是追求個人或組織的利益,或是侵犯他人權利。在倫理說服中,強調使用合理、公正、誠實的方法,包括提供具有說服力的事實和數據,以及尊重他人的意見,鼓勵開放的對話。倫理說服的成功通常取決於溝通者的誠信和尊重他人的價值觀,並確保說服的過程不會造成任何不當的影響。

對個人而言,要確保新的模式和問責制度得以建立,必須抱持質疑的態度。透過質疑,去解讀平台的商業模式,判斷平台的行為意圖,思考被引導的目標與結果是否與我的利益一致。

“想像我們正在賽跑,想盡快找到並替換掉所有時間軸上,正在促使我們花越來越多時間在螢幕上的事情,都替換為我們在生活中想要的內容。So imagine we're running, like, a find and replace on all of the timelines that are currently steering us towards more and more screen time persuasively and replacing all of those timelines with what do we want in our lives.” — Tristan Harris

最後,我們需要一個經過設計的「科技文藝復興」,幫助我們引導至正確的、有自主性的、良好時間分配的路上。所以,這場運動必須包含兩件事:

一是我們要保護自己的時間軸,不被支配到不想經歷的事情上,也不去產生我們不想要的想法、觀點、印象和價值觀,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思維。嚴長壽在 2022 年的年會中曾提及:「人真是奇怪的動物,在城市裡,家家戶戶把門關緊,可是我們的頭腦卻像個不設防的城市,任何人可自由進出。」同樣提醒人們關於保護我們思維的重要。

請記住,我們是掌握生活的人,不是被吸引走注意力、被掌握的人。一旦你認知到你的注意力是有價值的,你的時間是寶貴的,所有人都在爭相競爭著你的時間,你會發現「你自己」才是最有價值的。

二是要使我們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時光。我們要去審視現在的選擇與生活,有多少是來自個人意願和我們的利益,有多少來自刻意的引導,並將吸引我們注意力、引導我們行為的事情取代掉。

“你想要我們優化「思考的腦」還是「本能反應的腦」?由你來選擇。Hey, would you like us to optimize for your reflective brain or your lizard brain? You choose.” — Chris Anderson

Tristan Harris 指出「現在的科技基本上只詢問我們『本能反應的腦』的意見,強迫你在下一秒、下一刻做出一些小事,而不是問你人生中的大事、問你花時間在哪才對你有幫助,也不是問你接下來完美的時間安排是怎樣的。」為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套機制會不斷地勾起我們本能的慾望和情緒,因為這總是有效的。然而,這些慾望和情緒與個人的成長無關。更甚者,你的慾望並不會因此真正被滿足,你的情緒也只會被不斷放大。

我喜歡「爬蟲腦(lizard brain)」這個比喻,它生動地解釋了本能反應的腦只為滿足生物最低的基本需求而存在。我形容這套機制猶如一個獎勵的按鈕,每按一下就會有一顆巧克力掉出來,吃下去的瞬間會感到開心,接著爬蟲腦會鼓勵你不斷的按那個按鈕,直到你累了或是胖到走不動為止。

然而,要從這套機制和系統中覺醒,要掌握自己的注意力,要完成這個「科技文藝復興」,爬蟲腦是完全做不到的。我們需要喚醒並優化我們的「思考的腦」或叫做「反思的腦(reflective brain)」,去判斷什麼事情對你是重要的,你想參與、投入,並為之付出的。

「在你的生命中,或是我們彼此的共同問題中,沒有一件事是不需要我們花時間關注、花心思在乎的。畢竟,到了生命的盡頭,我們最後所擁有的,就是曾經在乎的美好時光。」

讓時間為我們所用吧,從這一刻起,馬上開始。


作者的話

在某一次的課堂中,有位同學問了我一個問題「老師,你總統要選誰?」我的第一個反應不是去想問題本身,而是好奇在眾多有趣且值得關注的事物中,為何會優先選擇提出這個問題。「你問的問題反映了你關注的事」,需要我們去思考的是「為什麼會、為什麼要關注這件事?」

因此,我用一個例子反問同學:「有沒有人聽過凱渥、伊林?」沒有人聽過。我再問「有沒有人聽過峮峮、林襄、李多慧?」這時很多人舉手了。為什麼我們沒聽過前者?因為現在的新聞、媒體整天都充斥著這些啦啦隊女孩的訊息,這是設計好要我們看到的,是計畫好帶出的「啦啦隊風潮」,十幾年前則是凱渥、伊林旗下模特兒的「模特兒風潮」。顯而易見的,我們的大腦裡面充斥著外在世界要我們看到的。

我以此提醒同學保護我們注意力、我們想法和思維的重要,同時提醒同學別只以這些經過設計的資訊做決策和選擇。如果我們因此決定了未來要成為啦啦隊成員,那麼當十年後媒體轉變方向,大眾的注意力不在,潮流不在時,又該如何?

我們應去判斷資訊的重要性、資訊的正確性,同時也要去判斷資訊背後的意圖,去判斷誰在得利、如何得利。因此,知識的累積和培養學習的習慣尤為重要。此外,急功近利的速成心態是危險的,這使我們僅能從少數的、整理好的資訊中學習,例如懶人包、排行榜等。然而,所有經整理的資訊必然包含主觀的篩選和陳列,它引導我們用特定的邏輯、觀點來思考。若我們沒有廣泛閱讀,僅從單一的資訊來源、單一故事來理解這個世界,我們就毫無抵抗力,暴露在注意力爭奪的比賽中。

最終,我還是回答了同學提出的問題。但我相信關於注意力的討論也同樣為同學帶來重要的思考,這也是我分享這則演講的原因。作為有能力的我們,或許已經脫離了學生身分,但這個能力對我們同樣至關重要,我們可以從自身開始培養。然而,因為這套機制的關係,會看到這則資訊的人,並不是最迫切需要知道的人,反而是手機裡充斥著雜訊,甚至已經網路沉迷的家人、朋友。我們不僅要廣為分享讓他們有機會能看到,還要認知到他們是這套機制和系統的受害者、犧牲者,不是犯錯的人。我們要把這個影片內化後帶進生活,去影響那些看不到的人。我們應陪伴和引導他們,與他們一起練習,這是我們能做的積極的行動。

推薦觀看
作者

傅柏勳 Po-Hsun Fu

TEDxTaichung 策展人
Organizer, TEDxTaichung

傅柏勳,TEDxTaichung策展人、演說及溝通表達教練。大學時期於各國遊歷,畢業後返回家鄉台中,在看見中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及人文後,便於2015年開始與美國TED合作,以TEDxDadun策展,期望透過美好的ideas驅使行動及改變。TEDxDadun成果豐碩,2021年升級為TEDxTaichung。近年,多次受邀擔任各類口語表達競賽講師及評審,深感溝通表達的重要而投入演說及溝通表達的教學與培訓。